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只 “情绪怪兽”,它时而温顺安静,时而暴躁失控,让我们在开心与崩溃间反复横跳。很多人以为是外界的人和事点燃了它,却不知道真正的 “操控者” 藏在自己的认知里。今天,我们就用心理学中的 ABC 理论,教你读懂情绪的密码,与这只 “怪兽” 和平共处。

先搞懂:情绪 ABC 理论到底是什么?

情绪 ABC 理论是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核心理论,其中三个字母分别代表:

1. A(Activating event):诱发事件—— 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事情,比如 “开会时被领导当众指出错误”“朋友忘记回复消息”;

2. B(Belief):认知评价—— 你对这件事的看法、解读和信念,比如 “被批评就是我能力差”“他不回消息就是不在乎我”;

3. C(Consequence):情绪与行为结果—— 最终产生的情绪和行为,比如 “自卑难过,一整天都提不起劲”“生气冷战,刻意疏远朋友”。

关键在于:不是 A 直接导致了 C,而是 B 在中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。同样一件事,不同的认知解读,会催生出完全不同的 “情绪怪兽”。

比如面对 “考试失利” 这件事:

4. 若认知 B 是 “我太笨了,永远都考不好”,情绪 C 就是自责、绝望,甚至放弃努力;

5. 若认知 B 是 “这次没发挥好,正好找到薄弱点”,情绪 C 就是平静、积极,进而针对性改进。

我们的自我消耗,往往源于对事件的不合理认知—— 把小事放大、把偶然绝对化、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自己。

三步实操:驯服 “情绪怪兽”,停止内耗

第一步:给 “情绪怪兽” 贴标签 —— 识别 C

当你感到烦躁、焦虑、委屈时,先停下混乱的思绪,给当下的情绪 “命名”:“我现在是生气了”“我此刻很自卑”“我有点焦虑”。

给情绪贴标签的过程,本身就是一种 “情绪调节”。就像给失控的 “怪兽” 套上一个温和的项圈,让它从 “模糊的混乱” 变成 “清晰的存在”,你的理智就已经开始占据主导。

第二步:回溯源头 —— 找到 A 和 B

接着问自己两个问题:

1. “是什么具体事件(A)引发了我的情绪?”(比如 “同事没帮我带咖啡”);

2. “我对这件事的第一想法(B)是什么?”(比如 “他就是故意针对我,不把我当朋友”)。

很多人会跳过这一步,直接陷入情绪里抱怨 “A 好糟糕”,却没发现,真正让你内耗的,是那个藏在背后的消极认知 B。

第三步:重构认知 B—— 给 “怪兽” 换个 “饲料”

情绪的 “怪兽” 靠认知 B “喂养”,不合理的 B 会让它越来越凶,而理性的 B 能让它变得温顺。常见的不合理认知有三种,我们可以这样针对性调整:

不合理认知类型:绝对化要求 典型想法:“他必须在意我”“我必须做到完美”
重构后的理性认知: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,我可以接受不完美”

不合理认知类型:灾难化思维 典型想法:“这次出错,工作肯定保不住了”
重构后的理性认知:“一次失误不代表全部,及时补救就好”

不合理认知类型:以偏概全 典型想法:“领导批评我,就是我能力差”
重构后的理性认知:“领导指出问题是为了改进,不代表否定我的全部”

当你把 “他故意针对我” 改成 “他可能忘了,或者太忙了”,原本暴躁的 “情绪怪兽” 就会慢慢平静;当你把 “我一无是处” 改成 “我只是这件事没做好”,内耗的漩涡自然会停止。

最后想说:“情绪怪兽” 不是敌人

我们常常想 “消灭” 负面情绪,却忘了它是我们内心的一部分。情绪本身没有好坏,愤怒可能是在提醒我们 “边界被侵犯”,焦虑可能是在督促我们 “做好准备”,委屈可能是在告诉我们 “需要被理解”。

所谓与 “情绪怪兽” 和平共处,不是强行压制它,而是通过调整认知 B,读懂它的信号,不再被它牵着走。当你学会用理性的视角看待事件,就会发现,那些曾经让你辗转反侧的内耗,不过是认知偏差制造的 “假象”。

从今天起,做自己情绪的 “主人”,用 ABC 理论拆解情绪,你的 “情绪怪兽” 终会变成温顺的伙伴,陪你从容面对生活的起伏。